平安建设是一个中国化的术语。关于什么是平安建设,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所谓平安建设,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努力下,通过民众广泛参加,由社会力量推动、设置和创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使这种社会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状态追求。简言之,平安就是一种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社会运行状态。从这一基本含义入手,构成平安建设涵义的特征性指标,至少应包括稳定、秩序、理性、和谐四项。实务界的看法以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为代表,平安建设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和平安单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平安建设视野下对保安业角色定位的思考,有利于保安业利用良好机遇不断发展。平安建设是新时期政法综治工作一个新的载体,是蕴涵着新内容的社会实践。
平安建设目标的实现与保安业的角色定位
正如上文提到的,平安建设目标的实现至少包含稳定、秩序、理性、和谐四项指标,安全是实现的基石。马克思曾经说过:"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求富裕、求平安的愿望十分迫切,对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参加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热情才能高涨,生产和创造能力才能增强,平安中国才能最终实现。
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概念。维护社会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政府只能对普遍意义上的公共安全负责,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在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凸显加深了人们对于安全的渴望,使安全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往往进入了人口与自然、资源与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等不稳定因素凸显,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问题,具体表现在处于刑事犯罪的高发期,犯罪的动态化、智能化、组织化、职业化的日益明显,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公众的安全需求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安全需求主体规模大,企业家、文体明星、企业高管等社会富人阶层和社会中产阶级对安全有较大需求;另一方面,安全需求日趋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从追求生命财产的安全发展到追求信息、婚姻、就业、隐私、信誉等多方面安全。保安业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安全保障,由于其服务专业化,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其满足公众安全需求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配合,不仅有利于健全和织密安全防范网络,也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这是科学、合理的普遍路径选择。
平安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保安业的角色定位
治理理论认为,无论哪方主体都不拥有充足的能力和资源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各种治理主体需要充分依靠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最终建立公共事务的管理联合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陕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在当今时代,能达到低成本高收益、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合作联动的管理,应该是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模式。这种以多元管理主体合作联动为特色的社会善治,应该是当今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最佳选择或最优选择。平安建设过程也不例外。平安建设的参加者和行动者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新的社会治安问题。"一个宏观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是政府部门全部工作的总和,而不是某几个部门的某几项工作;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全社会的安全需求,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保证公共安全,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方式来推进"。安全需求总量增加、安全需求个性化明显与警力不足、政府预算紧张、服务效能低下的矛盾毋庸赘述,"社会治安服务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和社区自治等多种角色的重置,优化它们的功能互补,设计构建一个多中心复合型的新秩序"。政府应该致力于提供社会治安服务中那些无竞争性无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非政府力量不愿或难以供给的公用品;保安业以市场的方式补充政府安全产品提供的不足,并且借助保安企业问的竞争性和活力来改善安全产品服务质量。保安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重要社会力量,无论是保安业所涉及的业务领域,还是其在社会安全防范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都说明其在平安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